|
七种策略拓展乡村振兴转化途径发表时间:2024-07-04 13:35 构建并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关键之举,也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理念落地的核心路径。着眼于乡村区域的生态资源条件,搭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畅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相互转化渠道,这不仅是推动乡村全方位振兴的强劲动力,也是促进共同富裕进程中需要重点突破的难题。那么,怎样拓展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途径,又有哪些模式可供参考?通过学习和调研,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以下七种模式。 绿色农业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依据不同地区独有的自然资源长处,大力推动契合本地情况的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的全产业链建设,借助股权、品牌、战略合作等方式连接产业链的各个节点,促进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以及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形成以生态农业为根基,以生态旅游为突破口,以农村电商、休闲农业、文化创意、研学康养等产业新业态为重要补充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 独特自然和文化资源助力旅游康养发展模式。凭借秀美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产,重视生态优势、区位状况、地理风貌、产业基础和人文底蕴,引入专业的设计与运营团队,在最大程度降低人为干扰的前提下,突出乡村元素,打造旅游与康养休闲融合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将生态产品与载体“捆绑式”开发经营,达成“共生增值”的新型业态,通过溢价销售来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 自然资源流转与开发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综合运用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用地供应、土地增减挂钩等政策手段,通过产权流转等形式,达成自然资源资产的集中与规模化经营,降低交易成本,增强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和整体价值。土地综合整治是推动耕地保护、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协同推进村庄整治提升、拓展农民增收途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成为撬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新杠杆。 生态保护修复与综合开发达成生态产品增值模式。采用“政策引导+市场机制”的方法,通过发行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基金等渠道,注重技术集成,进行生态修复、系统治理和综合开发,恢复或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并发展适宜的生态产业,实现生态产品的供给增加、价值提升和正外部性溢价。 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依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奖补机制,设立生态补偿专项基金,构建森林、河流、湿地、耕地、海洋生态保护补偿体系,健全市场化的交易机制,对生态产品的供给方予以补偿,激励其开展生态保护工作,保障生态产品的供给。 生态权益交易提高生态产品价值模式。开展生态产品产权的交易和流转,推进水权、排污权、碳汇等资源的有偿使用和市场化交易,建立交易体系,引导资源环境使用方购买相应指标,从而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 绿色金融助力生态产品增值模式。金融机构通过创新服务形式,为拥有生态产品且经过专业机构核算估值的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渠道。同时,金融机构参与生态信用体系的构建,结合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定制开发信贷产品,激发经营潜力,促进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提升,有力推动生态产品向生态资本的转变。 乡村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是一项理论性突出、政策性显著、操作性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应当坚持因时因地制宜,统筹城乡的发展,强化部门之间的协作,加强技术支持,整合资金投入,创新绿色金融服务,积极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空间布局,拓展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途径,推动生态产品的供需有效衔接,增强内在发展动力,带动农村人口在本地就近致富,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助力乡村的全面振兴。 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如有侵权或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分类:
资讯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