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 5G-A 投身海洋 船舶监测获“神助”
发布时间:2024-08-07 09:57:13
正值禁渔期,小雨飘洒,浙江象山东门岛海域的一隅,上百条渔船有序停泊。“发现有渔船的运动轨迹,朝东南方向去了。”在港湾旁的山坡上,中国电信浙江宁波分公司无线网优中心副经理叶裕紧盯着电脑屏幕上的“通感算控一体化船舶监控”系统,上面“目标入侵”的警示格外醒目。
别担心,这并非真正的“目标入侵”,而是叶裕及其同事在针对 5G-A 通感一体基站展开感知能力的模拟测试。日前,中国电信研究院、中国电信浙江公司与北京邮电大学在浙江宁波联合完成了业界首个 3.5GHz 频段以及首个高低频协作的通感一体化测试,率先于全国实现了船舶速率的检测、轨迹的跟踪等感知能力的验证。此项创新技术不但达成了感知距离达 1.6 公里、感知开销降低 70%、通信零中断的成果,而且在雨雾等复杂气象条件下,成功完成了对海域船只和空域无人机的多域多目标定位测速与轨迹追踪。
5G-A 通感一体基站是中国电信在象山布局的新型基站,它并非依赖 GPS 定位器,而是通过基站发射电磁波去照射被探测的物体,再依据反射回来的电磁波来计算物体的位置、速度等信息。
在海上航行或在港停泊的船舶,受海浪的影响较大,容易产生海杂波,从而干扰 5G-A 通感一体基站对船舶位置的感知。“简单来说,海浪也会反射电磁波,这样一来,我们的基站可能就难以分辨反射回来的波究竟是由船舶还是海浪产生的。”叶裕解释道。为此,他带领团队专家反复进行试验、优化算法,成功过滤掉海浪等因素引发的杂波干扰,达成了对海域场景中船舶位置、速度、轨迹的有效感知。
“从当前的测试结果来看,5G-A 通感一体基站的监控轨迹与船舶上 GPS 的实时定位轨迹高度一致。”叶裕表示,哪怕是在大雾大雨这类能见度低的场景,也能够精准地进行数据感知和联合分析,及时察觉船舶异常行驶、故障失控等状况。
当 5G-A 天线“感知”到信息后,会即刻将其传输给基站内的算力单板,由算力单板接着完成船舶的图像渲染与轨迹计算描绘,最后传至“通感算控一体化船舶监控”系统。如此一来,在本地就能完成船舶感知的整个流程,既提升了响应速度,又满足了数据不出本地的要求。
此外,“通感算控一体化船舶监控”系统还能够设定电子围栏,划定禁航区,动态监测未经授权进入禁航区的船只并发出警报,实现全天候、全时段、全区域的管控。
在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信息中心副主任朱昌艺看来,把 5G-A 通感一体的创新技术应用于海洋渔船感知场景,对于渔业领域的生产安全、监管等意义重大,特别是在海洋渔政执法以及防范商渔船碰撞等方面。象山东门岛的海洋捕捞与旅游业颇为发达,每当禁渔期结束,便会出现万艘渔船一同出发的壮观景象。复杂的通航环境对船只驾驶以及航道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禁渔期结束后,期待我们的 5G-A 通感一体基站‘大展拳脚’,发挥更显著的作用。”叶裕满怀信心。
此外,该基站同时解决了海岛居民住所难以铺设光纤、网络覆盖不佳的问题,借助毫米波的大带宽特性实现了海岛大流量回传网络的覆盖,速率大幅提升,达成了万兆速率的体验。
未来,凭借同一个 5G-A 通感一体基站,能够同时对空中的无人机、地面的车辆、海上的船只展开全方位的监测。
水陆空全场景 5G-A 通感一体的智能时代,已在不远的将来。
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如有侵权或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